各界支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赛后思考

2023年05月22日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中国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青年学生交流互鉴、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全球盛会。目前,大赛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一。


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圆满落幕

      4月9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落下帷幕。天津从重庆手中接过了大赛会旗。

      本届大赛自2022年4月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国内外111个国家和地区、4554所院校的340万个项目、1450万名学生报名参赛,参赛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在校赛、省赛、国赛的基础上,最终南京理工大学“光影流转”团队斩获冠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纳动力科技”团队获得亚军,北京大学“深势科技”团队等获得季军。

1684722735951.jpg

      大赛冠军争夺赛颁奖现场(新华网发)

      8年来,大赛涌现出许多紧跟前沿科技、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项目。南昌大学中科光芯——硅基无荧光粉发光芯片、天津大学心脉联衢——全球首款体内可视化小口径人工血管、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我国首套卫星通信阵列参数矩阵并行测量仪、东莞理工学院研究的已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被中国雪车队使用的拓扑优化智能运动头盔……这些成果,都来自本届大赛。

      自设立至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始终紧密结合教育科学、科技创新转化、人才集聚,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更加关注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成长与发展,推动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观和质量观,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回顾过去8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组织思路多次变革,每一次都在深化就业育人理念,为了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桥梁作用即促进教育端与产业端深度融合。就拿本届大赛来说,本届大赛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式设置产业赛道,且是结合“四新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征题,目的是破解产学研脱节问题。再比如第七届大赛的六个篇章——序篇、家国情怀、自立自强、时代先锋、全球视野和尾篇,各有各的内涵,各有各的诗意。家国情怀篇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洗礼、加强实践锻炼,用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成果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将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如南昌大学“珍蚌珍美”项目团队通过“鱼蚌+”模式来治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自立自强篇展现青年学子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勇攀科技高峰、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拓荒牛精神,如东北大学 “舞指科技”团队的便携式AI手语翻译系统……大赛加强了大学生实践锻炼,使高等教育在产业发展中作用凸显。

      无独有偶,在大赛圆满落幕的前一天,即4月8日,主题为“深化就业育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第二届中国高校就业育人大会在重庆成功举行。会上多位专家学者用数据展现了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截至2022年底,16-24岁的城镇青年失业率为16.7%。”“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就关于加强高校就业育人工作提出三点建议,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深化就业育人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684722777977.jpg

      第二届中国高校就业育人大会

      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再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8年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大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依托大赛项目设立的市场主体超10万户,直接及间接带动就业500余万人,释放灵活就业、灵活就业岗位近50万个,新职业就业空间超千万,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筑就千万青年创新创业成才梦。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各界共同发力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社会企业身负重担。

      创业属于积极的就业形式,资料表明,通常情况下,一个创业者能带动3-5人就业。所以,这一过程不仅是自己创造就业机会的过程,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过程。由此可以想象随着创业群体,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增加,劳动就业的压力必将得到很大的缓解。

      自主创业的基础在于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的基础则在于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双创教育也就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破解就业难,创新创业教育是关键。

      从宏观层面,对于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培育,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这一系统的主体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社会企业(平台建设、资源对接)、行业组织(竞赛)、政府(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统一于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格局,各主体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各有各的分工,但又互通、共享,从而形成提升青年学生创新能力、推动创业实践的合力。其中,高校作为学生创新教育、创业培育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在系统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高校应该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为学生创造环境氛围良好、教师团队优良、管理制度健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能让学生在系统中获得需要的技术与信息支持,通过各种竞赛和平台对自己的创业构想和初步实践进行展示或尝试,并获得来自各个层面的客观评价和扶持。

      实际上,就贯彻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还是取决于高校领导决策层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理念的理解水平、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以及如何革新教育模式——对外如何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对内如何革新教学各个环节,有更多的担当和智慧。


      注:数据来源于官方网站